聯合國各國代表週一(12 日)齊聚紐約,重啟針對人工智慧(AI)控制的自主武器之監管討論。專家警告,若不及時設立防範機制,新型致命技術恐將失控,衍生無可挽回的後果。
根據《路透》報導,此次聯合國大會是首次專門針對自主武器召開的會議。儘管不具法律約束力,外交官希望藉此對抗拒監管的軍事強權施加壓力。
此外,該會議也被視為試金石,檢視各國是否能彌合歧見,為九月日內瓦新一輪談判鋪路。
AI 武器監管多年停滯,倡議團體籲納入人權與道德議題
多年來,針對 AI 武器的國際規範討論進展緩慢,目前幾乎缺乏具法律效力的全球標準。倡議團體希望,此次會議能彌補《特定常規武器公約》未涉及的盲點,如倫理、人權,以及非國家武裝團體濫用 AI 武器的風險。
自 2014 年以來,《特定常規武器公約》締約國在日內瓦多次開會,討論是否禁止或限制無人系統等自主武器。然而共識難求,導致規範遲遲無法定案。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曾定下目標,期望在 2026 年前制定明確的 AI 武器規則。
包括奧地利外交官 Alexander Kmentt 與國際特赦組織研究員 Patrick Wilcken 在內的多位專家警告,若無有效監管機制,「將生死決定權交給機器」的惡夢恐成現實。
美中俄印拒絕具約束力協議,自主武器實際已廣泛部署
雖然多數國家支持全球性法律框架,但美國、中國、俄羅斯與印度等軍事大國則主張依據現行國際法或自行制定準則。美國五角大廈甚至聲稱,AI 武器可能降低平民傷亡風險。
事實上,自主武器系統早已在全球戰場上蔓延。根據未來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統計,目前已有近 200 種 AI 武器在烏克蘭、中東與非洲地區被使用。
AI 無人機戰場實戰化,俄以烏部署數千自殺式機種
AI 輔助或完全自主的武器系統已在俄烏戰爭與加薩衝突中發揮重要作用。
資料顯示,俄羅斯已在烏克蘭部署約 3,000 架能自動偵測並攻擊目標的「Veter」自殺式無人機。烏克蘭也使用半自主無人機。
以色列則於加薩使用 AI 系統辨識攻擊目標,並聲稱所有行動符合法律。不過,人權觀察組織指出,國際法下的問責機制尚未建立,無規範的 AI 武器恐將引發軍備競賽。
非政府組織聯盟的「制止殺手機器人運動」成員 Laura Nolan 批評稱,國防與科技產業無法自我監管。她強調:「我們不能期待企業會主動設限,這種依賴自律的想法根本站不住腳。」
專家呼籲各國正視 AI 軍事化的潛在威脅,盡速推動具法律效力的國際條約,以免陷入無人戰爭的失控未來。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