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政府正計畫推出一項重大的半導體新政策,要求晶片公司的國內產量必須與其客戶的海外進口量達到「1:1」的比例。若企業無法長期維持此生產比例,其未達標的部分將面臨關稅懲罰。
此舉旨在強化美國本土的半導體製造能力,降低對外國供應鏈的依賴。
這項計畫由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 (Howard Lutnick) 向半導體產業高層提出,他強調此舉對於確保「經濟安全」至關重要。白宮發言人德賽 (Kush Desai) 也發表聲明指出:「美國不能依賴外國進口來滿足我們的半導體需求,這對國家與經濟安全至關重要。」
在此之前,美國總統川普於上個月表示,其政府將對半導體進口課徵約 100% 的關稅,但在美國設廠或已承諾設廠的公司將可豁免。
根據提案的運作模式,若一家公司承諾在美國生產 100 萬顆晶片,其客戶便可以在該工廠投入營運前,繼續免關稅進口相同數量的晶片。
消息人士透露,政策可能提供一段「寬限期」,讓企業有時間調整並提升在美國的製造產能,但具體的政策細節與執行方式仍在討論中。
目前,美國政府正在進行一項貿易調查,以釐清晶片進口如何損害國家安全,預計在調查結束後將宣布新的關稅措施。
然而,這項政策將帶來嚴峻挑戰。半導體的供應鏈極其複雜,難以在短時間內修改,而提升美國本土產能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對於像蘋果 (AAPL.US) 和戴爾 (DELL.US) 這樣大量進口內含全球各地晶片產品的公司而言,此規定將構成重大挑戰。
與此同時,台積電 (TSM.US) (2330-TW)、三星 (Samsung)、美光 (MU.US) 和格羅方德 (GlobalFoundries) 等主要晶片製造商,已在美國投入數十億美元興建新廠房,這或許能讓他們在政策變動中占據較有利的位置。
儘管消息傳出,白宮與商務部並未立即對相關報告做出回應。白宮發言人德賽也提醒,在政府正式宣布前,「任何有關我們政策制定的報導都應被視為揣測」。業界正密切關注這項可能重塑全球半導體格局的政策動向。
(美股為即時串流報價; OTC市場股票除外,資料延遲最少15分鐘。)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