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麻省理工學院 (MIT) 近期研究稱 95% 企業尚未從 AI 投資中獲正向回報後,人力分析公司 Visier 最新數據更進一步揭示,許多企業正召回先前因推行 AI 政策而裁撤的員工。Visier 涵蓋全球 142 家企業的 240 萬名員工數據,清楚勾勒出「AI 驅動先裁員、後返聘」的用人軌跡。
Visier 2025 年度報告顯示,通常情況下,被解僱員工中約 5.3% 會被原雇主重新聘用,但 2025 年底這一比例升至 2018 年以來最高水平。
Visier 研究與價值部門負責人 Andrea Derler 表示,這一現象直接反映出企業對 AI 價值的誤判,此前不少公司為追趕技術熱潮裁撤崗位,如今卻因 AI 未達預期效果,或發現部分任務仍需要人類靈活性支撐而召回員工。
Derler 說,「『AI 將取代所有工作』說法至今無實證支持」,並指問題根源在於管理階層對 AI 的認知偏差,也就是沒釐清 AI 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也未評估部署 AI 的隱性成本,如針對特定任務的訓練費用,或對缺乏提示詞技能員工的適應壓力。
更關鍵的是,在需要綜合判斷、人際互動的職位上,人類能力仍無法被 AI 取代。
Derler 也提醒,裁員絕非零成本措施,雖能節省薪資,企業還必須承擔 AI 系統調整、返聘員工磨合等成本。
她還呼籲領導者回歸理性,「哪些職位真能被 AI 取代?實施成本與風險幾何?留下的員工該如何轉型?」盲目追隨科技浪潮,最終可能因誤判付出雙重代價。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