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參議院周日 (9 日) 晚間就結束政府停擺邁出關鍵一步,一項旨在重啟聯邦政府運作的撥款法案在程序性投票中以 60 票贊成、40 票反對的結果通過,打破了兩黨持續 40 天的僵局。部分溫和派民主黨人在此次投票中倒戈,為法案推進提供了關鍵支持。該法案目前僅須完成最終表決,並獲眾議院批准,即可提交川普總統簽署生效。
根據協議內容,美國國會將為農業部、退伍軍人事務部及國會本身全年撥款,其他機構則獲得至明年 1 月 30 日的臨時資金,被迫休假的聯邦僱員將補發工資,被扣留的州及地方聯邦款項恢復撥付,停擺期間遭解僱的機構員工也將被召回。
這次停擺自 10 月爆發以來,已持續 40 天,超越 2018 年底 35 天的紀錄,成為美國史上最長政府停擺事件。
過去近 50 年來,美國已發生 15 次以上停擺,2013 年、2018 年及 2025 年三次較為突出,而本次時長刷新歷史。停擺背後,本質是參眾兩院在健保法案、財政支出等議題上分歧難解。但歷史經驗顯示,兩黨終將妥協。
參議院此次達成一致,標誌著僵局迎來轉機,而盡快結束停擺符合美國根本利益。若持續時間延長,多領域將受衝擊。就業方面,部門職位流失與停薪問題恐擾亂勞動市場,且經濟數據發布延遲 (如 GDP、CPI) 將影響投資決策,削弱市場信心。此外,中低收入家庭福利補貼滯後,消費信心亦受挫。
儘管政府停擺不是美股近期下跌主因,但其對情緒面的擾動已成為近期調整導火線,而停擺結束消息傳出後,那斯達克股指期貨應聲上漲幅擴大至 1.23%,標普 500 股指期貨漲逾 0.7%,美股已顯現觸底回升跡象,流動性逐步回流。
對全球市場而言,停擺轉機可望提振信心與資金流動,但並非決定趨勢的核心因素。今年全球股市走牛主要因為全球流動性寬鬆與低利率環境,只要這兩大基礎未變,多頭市場根基難撼。
從 40 天僵局到參議院破冰,美國政府停擺的「最長紀錄」即將畫下句點。這場風波不僅折射兩黨博弈的激烈,更警示:長期政治內耗終將反噬經濟與市場信心,而及時妥協才是修復的關鍵。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鉅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