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股上漲,中科藍訊、芯原股份、聚辰股份、海光信息、帝奧微漲超10%;帶動科創芯片設計ETF漲超5%;科創芯片ETF國泰、科創芯片ETF南方、科創芯片ETF博時、科創芯片ETF、科創芯片ETF指數、科創芯片50ETF、科創芯片ETF基金、科創芯片ETF富國、芯片ETF易方達、芯片龍頭ETF、芯片50ETF漲超4%。
消息面上,從近期產業消息面看,半導體領域催化持續增多。多家本土科技巨頭入局芯片研發,華為發佈昇騰芯片迭代時間線,此外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對未來訂單及景氣樂觀展望。 另外,板塊上週末再傳重磅消息,摩爾線程科創板IPO將於本週(9月26日)上會。作為國產GPU龍頭,摩爾線程以自主研發的全功能GPU為核心,致力於為AI、數字孿生、科學計算等高性能計算領域提供計算加速平台,填補了國內GPU領域的多項空白,在國內GPU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方正證券最新分析指出,在摩爾定律放緩和我國先進製程技術受限的現狀下,先進封裝成為國產算力芯片突破性能瓶頸的重要方向。華為、寒武紀、海光信息等公司的算力芯片正加速迭代,國產供應鏈積極配套以實現算力芯片自主可控。
華金證券指出,華為正式發佈《智能世界2035》與《全球數智化指數2025》兩份報告,指出通用人工智能將成為未來十年最具變革性的技術驅動力,預測到2035年全社會算力總量將實現高達10萬倍的增長,看好國產算力芯片的全產業鏈,從設計、製造到封測測試以及上游的設備材料,建議關注國產芯片全產業鏈。
華泰證券指出,根據對全球32家半導體制造企業和20家設備企業業績統計,2Q25全球設備公司總收入同比增長24%至340億美元。其中,海外市場由AI相關投資主導,市場規模同比增長40%,其中測試機等後道設備增速尤為顯著。受去年高基數影響,中國市場1H25微降1%,呈現和海外不同的週期特點。綜合以上公司指引的分析,2025全年半導體資本開支將同比增長14%,達到1480億美元;全球設備市場規模則預計同比增長12%,達到1420億美元的預測。
中國市場:國產化率繼續提升,本土設備業績分化。2Q25中國設備市場規模同比微降1%,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率同比+6pct至21%。我們觀察到本土龍頭業績有所分化,中微公司2Q25收入/歸母淨利潤分別同比+51.3%/46.8%,而北方華創收入/歸母淨利潤分別同比+22.5%/-1.6%。年初以來,A股主要設備公司股價跑輸申萬電子。短期內,存儲的資本開支節奏和先進邏輯的良率是影響本土設備拉貨節奏和業績的主要原因。往後看,隨着先進邏輯及存儲的持續投入和晶圓廠的技術突破,長期看好設備國產化率提升。
海外市場:Q2海外設備市場規模穩健增長,下半年增長驅動或邊際減弱。2Q25海外市場繼續AI需求驅動,全球主要設備公司中國以外市場規模實現約40%同比增長。但與此同時,AMAT業績會上指出,由於市場集中度和晶圓廠建設時機,領先客户的需求呈現非線性模式。這導致客户下單決策時間變長,從而降低了公司的短期可見度;Advantest業績會上指出在第一季度業績強於預期的情況下,提高了2025財年全年指引,同時預計在2025財年下半年會有一個暫時的消化期,這是由於下一代設備轉換的時間安排所致,預計增長將在2026財年重新加速。我們長期看好AI投資持續性,但展望下半年,232關税等宏觀因素下客户下單更為謹慎,而下一代AI芯片的推出時點仍未確定,海外設備需求或面臨一段時間的“空窗期”。
華泰證券看好AI相關需求和中國先進邏輯擴產的結構性機會。預計2026年全球半導體設備收入同比增長8%至1530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規模490億美元,同比接近持平。展望2026年,我們認為:1)海外方面,AI相關先進邏輯和存儲仍然是資本支出的主要驅動力。據Factset一致預期,台積電/三星/海力士2026E資本開支增速預測達到8%/6%/9%。英特爾和三星或成為關鍵變量,建議關注英特爾在獲得芯片法案資金支持後,其14A節點能否加速投資,以及三星獲得特斯拉AI芯片訂單後,能否獲得更多客户信任;2)中芯國際、華虹近期募集資金,長鑫啟動上市輔導,我們看好2026年中國先進邏輯和存儲投資持續,看好設備國產進展,2026E中國本土設備企業在中國市場規模中佔比(國產化率)或同比+6pct至29%。
新聞來源 (不包括新聞圖片): 格隆匯